查看原文
其他

家属认为医生诅咒病人要投诉,还好,值班医生一句话化解……

医脉通
2024-12-05
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健康界 Author 昼辞医生



导读

做个医学人话翻译家!


来源:“健康界”微信公众号
作者:昼辞医生



缠绵病榻多年,因吸入性肺炎入院


“下午7床收个抢救室送来的病人,吸入性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。注意和家属的沟通。”上级医生走过来,拍了拍管床医生小许的肩,话语重音落在了沟通二字上。看来是个需要谨慎对待的家属。


初见7床病人,只见一副形容枯槁的躯体躺在床上,神志嗜睡,除了急促的呼吸几乎看不见任何动作起伏。呆滞的眼神看不见任何精气神,从萎缩的肌肉,干燥的嘴唇,稀疏的头发,小许医生不禁先入为主,病人应该卧床很久,年纪也得七八十岁了吧?结果接过信息资料一看,不过五十出头。


沉疴难起、宿疾难医对人的摧残可见一斑。家属照顾她这么多年,从没有压疮这点来看,确实是很辛苦和难得的。


正当小许医生拿出听诊器,准备听一听肺部的时候,病人突然反应剧烈,大叫着:“救命!不要碰我!走开!”可把大家都吓了一跳。


原来病人幼年便患有自闭症,随着年纪的增长症状越来越严重,除了熟悉的家人,几乎不和外界接触。家属补充道:“十几年前开始,她说自己手脚都没什么力气,后面慢慢地就只能躺在床上,连吃饭也要喂了。这不前几天喂饭之后,呛了几口就开始咳嗽发烧。”


管床医生继续追问:“那她发烧后有没有给她吃什么药或者去哪里看过?另外,这个逐渐没力气的问题有没有确诊过?”


其丈夫叹了口气:“她家里人也有这个病,说是什么遗传性肌萎缩,她母亲和哥哥姐姐都有,也都去世了。没有去确诊,大概率也是这个病,只能这么养着。”


初步了解完病史后,查看急诊的胸部CT,确实也符合吸入性肺炎改变,血培养出革兰氏阳性球菌,考虑是“吸入性肺炎,呼吸衰竭,脓毒血症,低蛋白血症,肝功能损害”等诊断。


于是,予以头孢哌酮舒巴坦抗感染,人血白蛋白补充白蛋白,多烯磷脂酰胆碱保肝等处理。由于氧合情况尚可,鼻导管吸氧也能支持得住。


该患者胸部CT  作者供图



说话太直,惹恼家属


肌萎缩的问题没办法深究根治,但肺部抗感染已经初见成效。由于病人长期卧床,此次又因误吸导致吸入性肺炎,而且发病以来的这几天患者拒食,身体更是逐渐虚弱,因此,插胃管势在必行。


胃管、鼻饲法是指用胃管经鼻孔插入,经咽部经食管到达胃部,能为提供患者所需食物和营养。部分不能进食或口服营养不良的患者,胃管插入后可能给予更多食物改善患者营养状况,有利于疾病康复。


但问题是,患有自闭症的病人脾气阴晴不定,常常对陌生的医护人员产生很大的抵触反应。


而且有的家属也不太同意。


“我以前看过她插胃管,哎哟,太残忍了,简直没有人权,任人宰割。咱们不插。”患者姨母一边握着病人的手,一边对管床医生说道。


现在管床医生算是领会了上级医生“好好沟通”的含义了。“现在按病人这个情况,光是靠挂点水是不够营养的,本身她营养状况很差,这样不吃不喝下去,会饿死的。”此话一出,许医生才意识到自己说话太直了,可能会适得其反,甚至惹怒家属。


“你怎么说话的,这不是咒人嘛。”家属气呼呼的,扬言要投诉。幸好患者丈夫及时出现,表示对病情和治疗的理解。由于患者尝试挣扎,家属加护士需三四个人才能约束住病人,频频干扰,家属仍不停嘟囔着医生也太冷酷无情了吧,要是弄伤了病人,小心吃不了兜着走。幸好勉强插好胃管,终于可以鼻饲膳食了。


在临床中,医生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病人的心,有时候沟通的艺术就在于,要用温和的语言,让病人能够感受到医生是关心他这个人的,才敢把身体放心地交给医生。



半夜病人两次拔掉胃管


鼻饲膳食几天后,患者的身体逐渐好转,原本抬胳膊都费力,现在也会手舞足蹈地表达自己。但另一面是,患者也有力气拔掉胃管了。


这天夜里,夜班护士匆匆来到值班室,说是7床患者把胃管拔了。值班医生赶过去一看,胃管被丢在地上,看起来相当亢奋的病人正脚踢隔壁床家属,手放在嘴里啃咬。胃管重置一次后,很快又被她拔掉了。


见此情形,双手的约束带也必须用上了。病人因为精神状态有点问题,她的反对意见自然不能做数。


和家属沟通后,对方虽然同意重新插胃管,却怎么也不能接受约束双手,说是这样冷酷无情了。“你要是看到你的家人被绑在床上,你心里过得去吗?你们医生有时候真的太冷酷无情了。”病人也在不停惨叫,以示不满。


值班医生说话沉思良久,说话太凶,更容易触怒家属;说话太温柔,病人家属容易不当回事。


防微杜渐,医疗危险就是由一个个小细节导致的。同样的,医患沟通也是需要小心维护的。


医生没有额外的时间和精力去取悦病人,是普遍现象。在中国,医生的工作非常繁重,因此很多医生确实无法把满足病人的情绪放在第一位,而只能抓重点,把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放在第一位。


“我们非常理解你们家属照顾一个常年生病的家人的辛苦,十几年如一日地真的很难得。我们这么建议的医疗操作,也是不想你们的努力功亏一篑。”最后,在值班医生动之以情、晓之以理之下,家属总算是同意了,并且悉心安抚病人。最终才重置胃管并约束双手。之后的几天,给病人尝试喂水、喂饭也没有再呛咳,肺部感染等情况也有了明显改善。


准备出院的前一天,家属在管床医生查房时说:“本来觉得你们前几天好像逼着我们做这个操作、那个检查的,还想投诉的。但确实是我们冲动了,要不是有你们关心,她也不能好的这么快。”



做个医学人话翻译家


虽然这只不过是无数临床医患沟通的一个缩影,但也不由得让人思考:是不是有时候,医务工作者太习惯用一些冷冰冰的理论、专业知识去试图解释一切病情。


但病人不是课本中的病例,文字,他/她还具有社会属性,有情感,有家庭,会害怕,会担忧。有时候,虽然工作繁忙,也不妨沉下心来多站在对方的角度解释问题,也许会得到更好的反馈。


责编|亦一

封面图来源|视觉中国


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,“感知世界医学脉搏,助力中国临床决策”是平台的使命。医脉通旗下拥有「临床指南」「用药参考」「医学文献王」「医知源」「e研通」「e脉播」等系列产品,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、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。




精彩回顾

➤ 国家疾控局最新明确:这5种情形应戴口罩!

➤ “双自主”来了,卫生职称改革有重大改变!

➤ 床位500张,只卖760万!这家破产的民营医院总于卖出去了

➤ 这种疾病5年存活率比肩癌症,1200万患者如何应对未来挑战?

戳这里,更有料!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医脉通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